●给孩子规定一周读完一本书,读的时候倒是挺开心的,可孩子还是没有任何的收获;
● 刚刚看过的故事书,让孩子复述一遍,却支支吾吾讲不清楚;
● 读了那么多书,写起作文来却是干巴巴的。看的好文章也一个都没记住;
其实,这些都是很多家长面临着的问题,孩子明明在阅读,却一无所获,好像放下书本之后,那些文字也随即被关上,并没有记在心里。
这是因为阅读不仅要读,还需要做到“深度阅读”。
有一个读书的问题常有人问:“为什么读过的书大都记不住?”
大致有两个原因:一是读的内容,二是读的方式。
如果读的是书店里泛滥的畅销书,好比是选秀节目里音色普通的歌手,缺乏“辨识度”,容易被人遗忘。
如果以速读的方式匆匆读完,好比是忙碌的工作日里叫了个外卖午餐扒了几口,至于吃的是什么味道,很难留下印象。
碎片化阅读时代,快餐式的文字越来越多。我们每天接触到的文字不少,但能记住的,越来越少。
是时候,引领孩子走向深度阅读了。
怎样才算是深度阅读?
深度阅读就是从内容更深层次去理解,去找到背后的逻辑和关系。它的目标不限于获取一本又一本书的知识,而是通过阅读与思考,建立个性化的知识谱系,并由此获得批判性思考的能力。
经过深度阅读,当孩子放下书本,重新面对世界时,所有通过阅读获得的资源都将变成他们探索与理解世界的工具。简单地说,就是把书读“活”了。书就会一直活在孩子的生命里,而不是只停在书架上。
现在孩子的阅读方式,我们可以这样简单划分一下:
01 表面阅读,浅层阅读
这就是说看了一段话,能按着原文内容说出来,但却没有自己的想法,也没有任何建议。
02 较深阅读,理解式阅读
阅读的时候会带着自己的看法,能够表达自己想法和意见,能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,总结归纳内容。
03 创新式阅读
通过自己的阅读,能举出不一样的看法,对原有的内容进行创新式的思考。
在这三种层次的阅读中,理解式阅读和创新式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状态,都是属于深度阅读,一般情况下,仅凭孩子自己是很难达到的阅读状态。
泛读100本不如精读一本
深度阅读的关键,不在于读的速度有多慢,而在于思考的深度能到多深。
语文课的阅读理解题,常被人吐槽。比如:“窗户的蓝色,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?”——连原作者都懵了:“我当时真没什么特别的心情,只是随机选了个颜色。”
纳博科夫也说过:“我最讨厌象征与寓意。”
不过,如果因为受过语文考试的伤害,就拒绝思考文学作品的内涵,那就是矫枉过正,得不偿失了。
就像许多家长说的那样,孩子的阅读量明明很大,却并没有显著的提高。
很多时候孩子读书只是沉醉于故事情节中,并不能从文章中汲取知识和营养。
因此,有时候泛读100本书倒不如精读一本。
泛阅读现象为何如此普遍?
自新课标实施以来,面对越来越高的阅读要求,不少家长感到焦虑,甚至误入歧途——曾经登上话题热搜榜的“量子波动速读班”,号称不用真正阅读不用记忆,孩子在几分钟内翻完一本书就等于掌握了一本书的内容。
虽然后经证实,所谓的“量子波动速读班”纯属骗局,但通过这一事件,也反映出家长们面对高考阅读的高要求,集体焦虑的现状和病急乱投医的盲目。
● 孩子读书多、读书快,阅读能力就强了吗?
● 不会阅读的孩子,未来就没法完成阅读量、信息量激增的高考卷了?
● 泛阅读现象为何如此普遍?
针对这些问题,总结来看应该是有三方面原因:
第一,孩子年龄小,喜欢关注书里的故事情节,喜欢生动有趣、画面感强的书籍,把看书当成一个休闲消遣式的活动,不太愿意去深入地思考。
第二,现在有很多书籍为了迎合孩子的这个特点,只在故事情节上下功夫,而没有深度可言——本来书是应该引导孩子的,现在反而是孩子带着书跑了。
第三,孩子在阅读上缺少一个辅助角色。深度阅读这样的能力,大多孩子是很难在自行阅读、自由阅读当中修炼完成的,身边需要一个有协助能力的大人作为辅助——这个辅助角色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家长,但要提供更全方位、个性化的帮助,还是要家长愿意多花心思。
简单、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方式,并不能让孩子真正地吸收到一本好书的精华,所以即使读得再多,对孩子的阅读、思考、写作等能力的提升效果也有限。
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深度阅读?
想要孩子进入深度阅读的状态,需要家长及专业老师进行引导。
当孩子真正的进入到了深度阅读时的状态后,阅读的书才会是有收获的。
那么,家长可以怎么做呢?
首先,帮孩子做好“营养”的均衡——筛选适合的内容。让孩子自己选择书去读,他们只会选择自己喜欢读的书籍,如漫画、动物小说等,一种类型、一个作家的作品十本、二十本地看,这样很容易造成知识上的营养不均衡、偏科。
其次,家长还要学会和孩子聊书——可以是口头的问答,亲子简单地就读过的书进行一些讨论;也可以是书面的,比如用孩子感兴趣的方式,写写画画书中情节的思维导图,通过这些方式可以看到孩子是否进行了深度阅读,在哪些方面略有不足,并进行有效的指导,对下一本书的阅读提供方向。
pg电子游戏麻将胡了的版权所有 pg电子游戏麻将胡了 copyright© 2016-2024 山东教育电视台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:37120200001
鲁公网备案号: 37010302000745
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531-59622077